首页 > 高考志愿 > 大学专业 >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大学专业 2024-05-01 23:00:18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缺点是: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应时...更多知识由小编为你整理了《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详细内容,欢迎关注我们。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缺点是: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应时间较慢。

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量测。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

人体体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差距,人体体温在清晨比较低,近傍晚则会稍高。所以一天内体温测量结果有轻微差距,这是正常的。所有的电子式温度计都有至少0.1℃;F(0.05℃)的精确度,所以都可以用来作为基础温度计。

温度计是依照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中有金属的一头里装有水银或酒精,受热后膨胀,从而指示出温度来。用手拿扇子去扇温度计,所扇动的只是温度计周围的空气,并没能降低玻璃柱内水银的温度,所以水银柱不会降下来。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根据的是什么原理

实验用的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使用前要看清量程和精确度。使用时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底和壁。

温度计使用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了水银受热以后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理。

主要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

温度计是依照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中有金属的一头里装有水银或酒精,受热后膨胀,从而指示出温度来。用手拿扇子去扇温度计,所扇动的只是温度计周围的空气,并没能降低玻璃柱内水银的温度,所以水银柱不会降下来。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其原理一般是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根据,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1、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液柱上升.温度降低,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2、温度计是依照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中有金属的一头里装有水银或酒精,受热后膨胀,从而指示出温度来。用手拿扇子去扇温度计,所扇动的只是温度计周围的空气,并没能降低玻璃柱内水银的温度,所以水银柱不会降下来。

3、温度计的原理: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

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1、原理: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

2、温度计是依照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中有金属的一头里装有水银或酒精,受热后膨胀,从而指示出温度来。用手拿扇子去扇温度计,所扇动的只是温度计周围的空气,并没能降低玻璃柱内水银的温度,所以水银柱不会降下来。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不同温度计工作原理不同。

4、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

5、.指针式温度计:是形如仪表盘的温度计,也称寒暑表,用来测室温,是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

6、温度计的原理: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气)的压强因区别温度而变换,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换而变换,热辐射的影响等。

关于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和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工程热力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新高三网。


以上就是高考指导网整理的关于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的全部内容,让我们一起关注热搜。

标签: 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含图片和视频)由网站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若有侵犯你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6-2020 shuguoh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6496号